当前位置: > 养生保健 > 现代中医 >

记忆力严重衰退不等于早期失智 家人如何观察与判断

发布: 2020-07-29 22:37:12  | 来源:现代健康网综合  |编辑:www.xdjk.net  |查看:
本文相关:
收藏
例如,18岁的青少年就来看诊,那真是有点过早担忧了;还有40几岁的中年人也来挂号,细谈之下是生活焦虑的因素过多。大家多半都是这样描述的:“陈医师,我从小就记忆力不好,学生时就很难把书本内容背下来,考试都考不好,你看这是不是失智症的迹象?”
我只好认真回答:“记忆能力是天生的,有人过目不忘,有人可能要读20次才能把文字背起来。即使我自己也没办法过目不忘啊,多半都是靠勤能补拙。”
我想叫大家别太忧虑了,小时候学习能力差,并不代表将来会罹患失智症。在失智症患者身上发生的“记忆力变差”,主要是说一个人当下的记忆能力,和过去相比有明显的变差,并且要差到足以“影响生活”的程度,所以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“学东西要花好多时间”。
当然,总是有人不死心,还会进一步追问我“记忆减退”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
记忆力严重衰退不等于早期失智 家人如何观察与判断
一个人在高中到大学时代,应该是一生当中记忆能力和效率的最佳状态,过了这阶段,随着年龄渐长、记忆力过了高峰,但我们还是能活得很好,因为我们懂得用笔记本、手机、行事历等小工具来帮助自己记得应该记的东西,搜寻一下就能找到想要的信息。
到这个阶段,记忆力的背诵功能不再那么重要,我们反倒倚赖理解和整合信息的能力,更强调要有能力从复杂多元的信息中捞出自己所需,并且思索和统整后进一步使用。
其实,很少有人会睡个觉醒来突然就变成“记忆力不佳”,每个人的记忆能力退化、通常都是前后好几年间随着日子过去、不知不觉中发生的。在记忆门诊中最常听到患者这样描述:“我记忆力好差啊!想说要拿个东西,但一转身走进厨房,我却连本来要拿什么都忘记了!”
这时候我会说:“我也是喔,我常一边走进厨房、一边碎碎念我的小孩『不要吵架了、快去念书』,一路念到厨房,早就忘了自己到底到这里来要做什么。其实这不是记忆力退化,应该说是一心二用,脑袋同时间处理很多事情,注意力分散了,所以记不住是很正常的。”
这样的现象也常发生在年长者身上,老人家若是心里有事、边走边想,自然也容易忘记到底要进厨房拿什么东西,而这并不代表他已经罹患失智症了。
那么要注意的记忆力退化是怎么样的状况呢?有家属带着老人家来看诊,一踏入诊间就滔滔不绝:“我妈她一个问题要重复问好多次,每次回答她后,只要3分钟她就忘了,又再问一次。就连刚刚来医院的路上,光是要来看哪一科,她就问了10次、我也回答了10次!”也有家属这样抱怨:“妈妈会重复买东西,厨房里明明就10颗高丽菜了,她却像根本看不见,只要去菜市场就继续买!”
一口气描述完,家属就会担忧地问:“医师啊,这样是不是记忆力不好?”我点点头。
在老人家的脑海里,想来是把买高丽菜这件事情看得很重要,所以当走出家门,看不见“厨房有高丽菜”的景象,他很自然觉得家里没有高丽菜,于是就再买一颗。这和前述短时间内重复问问题,都是很典型的记忆力减退。
家属有时候还是会半信半疑:“的确老人家忘了好多事情,可是只要关于钱的事都记得牢牢了,谁欠他钱都没忘喔,那真的是记忆力退化了吗?”这时候我就会问家属:“你现在还记得几位小学同学呢?若是你忘记很多小学同学的姓名和长相时,你有觉得自己失智吗?”
家属多半会摇摇头,因为理解人生这样漫长,发生的大小事多得不得了,我们总不会每件事都记得,其中有我们想记得一辈子的大事,可是有些不重要的小事当然是忘了也没关系。
所以说,在人的脑海中,每件事情记能被记忆的时间和精细度一定是有差别的。这样想来,我们就理解长辈为什么会忘了这件事、但记得那件事;他也和大家一样,在心中对每件事情的轻重缓急自有判断,重要的就记得比较久啰。
最近一位住院中的阿嬷每看到我,就把我拉到她身边,握住我的手带着怒气说:“我的20万何时要还我?”这位失智长辈就是把我当成一位欠她钱的老朋友了,后来从家属口中知道,的确有这样一个人向阿嬷借了钱却又拖欠着,想来这件事情是老人家心头上的一颗大石,让她牢牢记得,但她认人的能力退化了,才会发生误认的现象。所以说记忆能力不是只有记得就好,还有很多条件要一起搭配才能正确使用,而这就是我们统称的认知能力了。
说了这一长串,大家不免还是会担心:到底要到什么程度的“记忆力不佳”,才算是到了需要就医检查的地步呢?
我还是举自己为例。自小我也算记忆力不佳,因为我总背不起课本内容,但这样的我却是听故事或音乐,都可以轻松重复听过的内容。这样的习性也延续到成年阶段,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己常说忘东忘西、丢三落四,背课本还是有困难,但说故事我就擅长了。
所以说,引起忧虑的“记忆力不佳”,是要跟自己的状况做对比的,先了解自己过去的记忆状态是怎么样的、到什么程度,再想想近来的自己的状况,如果真的觉得差很多,可能连周遭和自己熟悉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,甚至是他们觉得“你和过去差很多”,但当事人本身反倒没感觉有差别,这才算是到了需要就医检查的地步。
最后我还是要提醒大家:每个人的个性和人格特质都不同,所以除了要理解正确的信息,更要花心思观察自己的身心变化,才不会过度恐慌,而若真有退化的迹象,也能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。
 
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文章转载自网络,发布文章 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,另:文章 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站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 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

回到首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