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再次告诫大家,便血不等于痔疮。”由于痔疮的发病率很高,而便血又是痔疮最常见的表现,所以人们常认为便血都是痔疮引起的,“但事实上,结直肠癌等疾病都会引起便血,单纯根据便血这一现象,是无法明确真正的病因的。”
由于痔疮和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都是便血,因此有些有痔疮病史的患者,只要一便血就认为是痔疮又发作了,需要警惕的是,如果痔疮患者反复便血、久治不愈就要高度怀疑是否是结直肠癌。
尽管结直肠癌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,但由于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警惕,很多人发现就已经是中晚期了。
除了便血,根据《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(2017版)》,如果还出现排便习惯改变,大便变细或黏液,腹痛、腹部不适、腹部肿块等肛肠症状,或不明原因的贫血,全身消瘦、乏力、低热等症状,也必须要尽快到医院检查确诊。
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的人群;有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;大肠腺瘤治疗后、大肠癌术后人群;长期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等,都是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。
结直肠癌的病因
饮食因素:高脂、高蛋白饮食、纤维素不足等。红肉的摄取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呈正相关,爱吃红肉的人结直肠癌的发生率是普通人的1.5倍,而鱼肉、蔬菜、水果的摄取与之呈负相关。
肥胖:尤其是胖在肚子上的人,患病率是普通人的1.5~2倍,国内一研究文献指出,50岁以下的人群,体重每年增加1公斤,结肠癌发生风险上升60%。
肠道菌群:肠道菌群特别是厌氧菌对结直肠癌的发生有重要作用。
化学致癌物质:亚硝胺(腌制食物)、二甲基肼(烟草)等,吸烟较不吸烟的人,结直肠癌发生的危险度明显增高。
遗传因素:10%-15%的结直肠癌患者为遗传性结直肠癌。
其他疾病:如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,或结直肠腺瘤——一种与结直肠癌关系密切的良性病变。
规范的防癌体检能够早期发现癌症,因此早诊早治是提高结直肠癌生存率的关键,早期直肠癌患者通过规范治疗,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%以上。
结直肠癌筛查,医生建议这样做
40岁以上有症状的高危对象,如果两周对症治疗后没有缓解,应及时进行肛门直肠指检、大便隐血试验(FOBT)检查,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。其中,FOBT阳性的人,如果肠镜检查仍没有明显异常,就要做胃镜排除上消化道出血。
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,建议每年一次FOBT检查,如果隐血试验阳性,就要进一步肠镜检查。
有遗传性结直肠癌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,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,建议接受基因突变检测,阳性者每1-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,阴性者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。
45-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,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,每5年接受1次肠镜检查。
预防结直肠癌,记住这16个字:
世界卫生组织(WHO)提出了预防结直肠癌的十六字方针:合理膳食、适量运动、戒烟戒酒、心理平衡。
1、合理膳食。提倡健康饮食,增加粗纤维、新鲜水果摄入,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;
2、适量运动。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,坚持体育锻炼,既可避免肥胖,也可促进结肠蠕动和粪便排出,预防肿瘤;
3、戒烟戒酒。减少酒精和香烟的摄入,酒精会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,从而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质的吸收;
4、心理平衡。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,劳逸结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