节气立冬刚过,冬季自此开始,究竟冬令进补该如何吃,才能正确适当的补冬?中医师提醒,今年暖冬天气仍然炎热,不同于以往气温骤降,药膳食补法也与一般补冬策略有所不同,建议可用“平补、凉补”3道食谱来取代温补,避免造成口干舌燥、便秘等上火症状。
俗谚说:“立冬补冬,补嘴空。”意指立冬是进补好时机,该如何健康补冬呢?以往进补是因为辛勤劳动一整年,身体需要滋补,但现代人日常补充的营养已足够,冬令进补原则应以体质为主,补对更重要。
立冬天气热 补冬改这样吃
立冬进补先看体质,是属于寒、热、虚、实哪一种,同时也要看天气,来决定进补的食材需要凉补(清补)、平补还是温补(热补),像是以往立冬大家常吃的姜母鸭、麻油鸡属于热补。但今年暖冬,天气仍然高温,建议一般民众可透过非刺激性的平埔、体质湿热者则可用凉补来取代。
平补、凉补到底该怎么吃?以下林源泉提供3道“养生药膳食谱”,并说明其内含的中药功效:
九尾草鸡汤(凉补)
食材:鸡肉半只、米酒适量,中药材包括东洋蔘3钱、倒地蜈蚣3钱。
制作4步骤: 将洗好的九尾草较粗根部,先用槌子敲打,更能释放草本香气。
将九尾草装入布包(防止炖煮时,鸡肉与九尾草掺杂一起)。
将事先烫好鸡肉和药包放入锅中,倒入料理米酒,再倒入清水200毫升,开大火先将汤煮滚后,捞干净浮在汤上面的杂质,可使汤变的更清澈、好喝,再转小火、盖上锅盖,闷煮1小时。
起锅前10分钟,再倒入些许米酒、盐调味,即可享用。
功效:九尾草、东洋蔘属于凉性药材,与性平的鸡肉一起煮,具有健脾利湿、清凉降火功效,倒地蜈蚣则有清热解毒效果,此汤适合易上火体质服用,可改善呕吐、风热咳嗽等症状。
何首乌鸡汤(平补)
食材:鸡腿或鸡胸肉适量、米酒1大匙、生姜切6片、香菇5~8朵、水六碗、盐少许,中药材包括何首乌8两、黑豆3两、枸杞5钱、杜仲3钱、川芎2钱、熟地3钱、当归3钱、红枣8颗。
制作方法3步骤: 先把香菇泡软、切片,鸡肉洗净切块后,放入煮沸的热水烫熟捞出。
中药材与米酒、水,一起放入锅中同煮至沸腾,再放入鸡肉炖煮约30分钟,至鸡肉熟烂。
起锅前可加少许盐调味,即可食用。
功效:何首乌有滋补肝肾、益精血、养发、强筋骨之效,搭配当归能活血补血、调经止痛、润肠通便。
蔬果羊肉炉(热补转平补)
食材:苹果1颗、冬瓜块4两、萝卜块3两、羊肉大约1~2斤(依人数调整)、水适量,中药材包括东洋蔘1钱半、川芎1钱、当归1钱半、桂枝1钱半、枸杞2钱。
制作方法3步骤: 先将羊肉块川烫去除浮沫,起一锅水放入去皮、切块处理好的蔬果,大火滚开后转小火。
加入中药材后,盖上盖子闷煮约45分钟,直至羊肉软嫩。
掀开锅盖,清甜香气扑鼻,以蔬果清炖的羊肉炉,鲜果甘甜衬清炖羊肉的鲜味,以少许盐巴提鲜,加入东洋蔘与中药材,让汤头更添香气。
功效:加入蔬果一起炖煮后,有助于平衡羊肉温燥的特性,并增加多元营养,不仅清淡滋补,也不用担心吃进过多热量、油脂,对身体造成负担,适合贫血、更年期妇女、冬天手脚冰冷者调理。
若是在寒冷的冬天,如姜母鸭、麻油鸡等,常是民众的“热补”选择,但由于燥热体质者易上火,不一定适合热补,补过头可能导致口干舌燥、便秘、血压升高等副作用,此时即可参考上述食谱,在羊肉炉汤头中加些蔬果,而麻油鸡也可以添加蔬菜、麻油可换成苦茶油,就能由热补转平补,减缓对身体的刺激,有效增强免疫力。
中医推荐“四神汤”人人适合喝
虚寒体质者容易有怕冷、手脚冰冷、脸色苍白、精神不振、大便稀溏、白带多为清澈水状等症状,适合温补;一般体质不须虚者,则适合平补或凉补;燥热体质者常怕热、口干舌燥、容易嘴破、情绪烦躁、便秘难解、白带多稠且黄绿色,即适合凉补。
专家特别提醒,有疾病体质者,如正值感冒、急性感染症等,暂时不宜进补,而孕妇以及有三高、慢性肾脏病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,进补前应先咨询中医师,选择最适合的补方;另外,他也特别推荐属于平补的四神汤,任何体质、一年四季都可以食用,有助达到滋补功效。